来源:本文由 @cuckoosky_同传译员 授权口译网发表。
0 C$ S$ T- D* ?1 o3 Y6 Q% n& q2 f6 N' T2 |. }, ^" ^2 {
在工作中和一些刚刚开始同传事业的新手翻译合作过,在此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总结供参考。
# x2 z& y7 N- f) G) ^( G0 { K9 N4 ^; y1 U
本文将有一个系列,小布谷会把自己的观察逐步写出来,但是后续更新尚无时间表,有感触就写。小布谷的绝大多数经验在于同传,因此本文仅适用于同传。
2 C0 a+ r6 c& a$ P5 |: z# [
4 ^ M1 P0 j; B" @; }9 _ 1. 节奏0 K& c b4 x4 W. k2 d. {+ y
& ~9 b5 A/ j N
新翻译经常出现一个问题,就是没有抑扬顿挫,一味地往前赶。最后跟得很辛苦,而且不一定跟得上,信息丢失很厉害。
& Q7 ^0 L- Z: D5 i @5 W m v9 i2 ~* W Q
一个成熟的翻译,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感觉舒适的节奏。大家各有习惯,但是刚刚开始培养节奏的过程中,有几点可供参考。
5 T" N- ~6 k/ ~* _2 e* ^
* X) r( p) S0 G1 u, Y: {! Y a. 先说说一味往前赶的坏处。没有抑扬顿挫的说话,听众听起来会很累,渐渐地就听不进去了。另外,自己也绷得太紧、没有放松的机会,很容易出错。有时候甚至自己都不知道说哪里了,然后整句整句地丢失。: s% a/ j, S( ~
: }' w( t6 w& u; s& _- N( B N b. 正确的做法是:句子、意群之间要有停顿,句子、意群中间快速推进。比如:“我在考虑入一个feature phone。以前大爱短信,改用触摸屏手机后,人生一大乐事就此消亡。”(本人刚发的微博,顺手举例。)把这个句子简单看成四个意群,每个意群完成顿一下,意群内快速推进。即:每个下划线标出的部分说很快,一段下划线完成,停一下。有点罗嗦了。
/ A! W* ?2 t+ M/ n4 v% j8 Y9 u: V- u; F2 D9 |
c. 停顿是为了帮助客户分解句子、更好地抓住讲者的实际意思。中间说得快,是为了跟上讲者的速度,不丢失信息。& E0 S/ G, F9 }) b( B& V
" f* A; O0 c- Q9 ?2 Z d. 有时候会遇到语速非常快的客户,这时就需要你的“薄嘴皮子”了。但中间还是要适当停顿。
3 n D+ e' U- j! X& ~- ]) h, h
) Z5 E+ H; z/ K9 }" b e. 为了培养良好的节奏,一方面需要磨嘴皮子,一方面需要理解讲者的实际意思、有效地组织语言。还有一个容易忽视的点:调节呼吸,不注意的话会听起来很喘,听众还是觉得累。 K8 {7 P2 E) k, h9 s
7 B" [- t( U4 q }) j1 K 2. 手势和身体语言
$ t( [6 A* D' m9 N( J6 q* ~ k2 [! q. s) K5 [8 C3 m" J
我发现新上手的翻译明显手势和身体语言更频繁。同传不像交传,你的手势用户看不到,没有帮助。那么为什么大家会使用这些多余的手势呢?
# |0 ^4 X1 X6 B f Z! _; }/ M9 c5 ?3 [# ~3 j5 _5 Q
其实是紧张。上次和一个妹子搭档,(妹子和我同岁,但是经验较少)我见她手舞足蹈实在辛苦,就微微地压了一下她的手腕示意。中场休息时,她说打手势是为了帮助自己调节压力。
! k& J7 T1 d }( } G% ^0 T/ w3 b
" N/ L; q) _9 F 其实就是紧张。就近观察,一般可以看到,这些挥舞的手十分僵硬。内容复杂的时候,连身体都变得僵硬。# g& `& f/ h3 W+ j4 t7 |! F
$ I$ _+ G6 n8 ~8 q. n4 i 手势没有办法帮译员解压。同传不仅是高智力活动,也是高体力活动。本来脑子不够用、体力不够用。身边一点风吹草动都要影响你,何况自己能清晰感知的身体语言呢。
/ K5 \! k4 g% W A# C9 h9 e
2 ]% I% h* Z! P, o+ G" X 这个问题需要有意识的控制。坐姿放松,手脚放好,让自己感觉舒服。这样才有助于思想的集中。" @8 j: Z n& ~ e
/ H6 ^5 y9 Z% v* }- t
3. 新手快速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小窍门/ |* f# b# Y. W( l8 R
5 v) \! n. F7 | ~6 n9 H
新手能力有限,提高也需要时日。那么怎样在有限的条件下,提高客户满意度呢?我这里介绍几个小窍门。! b' [, h+ T! U" F; f( N* y# |
5 m1 [. u, G. u5 b
a. 注意形象。如果你打扮得漂亮、职业化,不仅客户会信任你,你的自信心也会提高。所以,有重要会议的时候,不妨穿正装、画个淡妆、戴一件首饰。同时坐端正,微笑。
$ M* M) E$ C7 d5 ~. C) `. M5 ?) h7 }+ b* q
b. 控制音色。你声音清晰、微甜,客户自然感觉好很多。' ?% X) ?# X- Z5 g) M* f9 Q0 A9 g3 M
: e6 V& p* p- D9 g$ U0 p( ^
c. 消除任何噪音。包括咳嗽、清嗓子、很重的呼吸声。爱转笔或者手里拿个小东西的,改掉。做小同传的时候,把小机器拿稳,不要捻话筒,不要喷麦。
9 }: d1 }& R9 H$ K# ?, H# `9 v4 J; |. F8 i( C
4、Follow the speech, not the slides% x2 |5 [7 n/ M: {
, w1 u1 @; m$ }" u8 g 在会议方提供材料时,新手翻译往往会特别注重材料的学习。这本来是个好现象,但是如果在会议中过多地关注材料,反而会影响会议效果。4 P: w5 }. c( L) g% _% g( X* E
( ?6 J; f0 M- \# V" n 在会议中,翻译应当以讲者所说的话为主要输入,眼睛看着讲者而不是手里的材料。如果一直盯着材料,就会需要同时处理演讲的听觉输入和材料的视觉输入,最后造成迷惑。
9 I: R: {" b8 h/ t! C5 W
5 }" M o' n$ P: i4 D 这是个很常见的问题。有些新手同传,就是因为处理不好speech和slides的关系,最后跟不上讲者,只好脱离解说直接给客户做幻灯片的视译。这样的做法肯定不可取。
1 ?& y* o! O3 Z! \
, a5 x$ f1 K, t& v 5、材料的使用方法; @, B) u3 k# Q) e$ z8 K( N5 y/ A7 r0 n# \
; |/ W; p w+ f3 Y5 n: ^$ n' x" W
那么,材料应该怎样使用呢?在会前,应该仔细阅读材料。不仅要用材料来了解生词,还要研究材料中所描述的业务逻辑,方便自己理解讲者说话的背后线索。而在会议中,请把材料放在手边,随讲者的进度翻到相关页,但是不要盯着看。一旦有记不清楚的词,可以飞快地扫一眼,起到提醒的作用。
: k; K; U% r7 g3 m/ Z
8 f; B6 v- a& V! P. ]* I 所以,材料主要是用于会前准备,而不是会中。
0 R# U- j+ g$ U% f" @5 ~; P; s8 J! Z5 H- N* O
会前准备之时,应该把重点词汇挑出来,查到对应的双语说法。自己试着把这个材料讲一遍,理解它的脉络。然后,做几遍视译。0 ?- T/ u! `, ~4 f% h
, `- y, J5 e5 I* b' b
正因为材料的主要作用是在会前准备,所以我们向客户要材料的时候,不一定要等最终版出来,要到初稿也是一样的效果。4 j& j. g' r- U
! I& Y5 p; y( J+ d& S& Z
6、减少无意义的词语使用
$ z3 S; M k) M
: i9 ~: e4 M0 Z: w# P 同传的重点在传达意思,时间紧迫之际,为了保证意思的传递,一些为了句子漂亮而使用的词就该大刀阔斧地斩掉。举个例子,It is obvious that the HR department is capable of… 这样的句子就可以处理成HR is capable of… 或者甚至HR can…# w5 F0 ?$ `1 Q
- i- \% X3 {) F0 o3 A这样的简化一来是可以节省时间,另外,绕口的东西说多了,容易把核心的意思给忘记,那样就损失大了。5 b6 Y6 E* M0 l( \ C, b
( L% M1 R* b6 S9 P( d
前几日看到一个帖子,里面举例说,有人惯用大词,增加要说”gain a strong momentum of”。说到最后,就忘记了到底是什么gain a strong momentum。我很赞同。句子和词语尽量朴实一点,传达讲者的意思才最重要。
+ N. d" [, F2 X C l
b/ @+ u- x* J9 V 7、对会议内容进行取舍" \ w7 {4 a+ c2 H! d5 x% A
: i" ~: G3 Q1 `, Y
在会议节奏特别快的时候,甚至可以选择对会议内容进行取舍。尤其是汉译英的时候:大家知道汉语的习惯就是“反复强调”,所以汉语中可以舍弃的东西比较多;此外,汉语的商值远远高于英语,所以汉译英的时候,时间往往不够用。. |' h0 o; Y( }& z& V1 s
/ Z- u, n! j; O. n: ^ [# v2 C
除了“反复强调”的部分可以舍弃之外,另一个常见的舍弃点就是讲者的即兴举例,尤其是用了很多数字的举例。
4 T8 n# W% \7 r3 z- Z0 {; r o6 s; l* u% B2 L( ]7 D9 t
比如,讲者说:“我们把项目分成蜜糖项目和苦瓜项目,蜜糖就比如,一个项目,销售额500万,利润就到了100万,利润率到了20%。一般来说,毛利润超过15%就算蜜糖。”(无节操瞎编例子)1 I! `. q" V/ m" W0 t0 c
1 o' M6 f5 K8 l0 ^7 ~+ |) D6 w- `
这种情况下,如果时间不够,可以直接说:我们把项目分成蜜糖项目和苦瓜项目,利润率高的就是蜜糖,一般来说,毛利润超过15%就算蜜糖。
8 N3 P5 @! G* I( U, \: I
/ O# e4 s5 a) [! t) v. } 这种取舍并不会影响听众的理解,但是能够很好地帮助译员保持自己的节奏。& Q6 ?4 i5 a4 V& p; `# F. K
1 @' h0 f9 c+ Y0 G: t 于夜深人静时写这些,思维完全没有如小说所言“变得异常清醒”,反而混沌一片。唠唠叨叨,不知所云。Abby是小布谷,不是大布谷,算不得高手。写的内容也是老生常谈,见笑了!
" K$ o/ W9 ~1 V4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