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声明:原创文章,请勿转载
$ M% W; @* Z0 Y+ t
1 {' C- v0 R. U, `1 N对于初学同传者,如何平衡EVS(ear-voice span)是个大问题。控制得好,整场会议能像行云流水一般很顺利地做下来;控制不好,则左支右绌、捉襟见肘,说出的话断断续续,不仅听众觉得别扭,译员自己也感觉不舒服。# ?2 d7 M% v Q8 G6 L
. c, y7 r- n- V& r0 ~' N0 REVS,说得通俗点就是“听”与“译”之间的“时间差”,也就是声音传到译员耳朵里到译员张嘴翻译之间的“空隙”。按照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译员应该在听到一个相对完整的意群后(注意,是意群,不是句子!)开口翻译,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怎样才算一个完整的意群?一般间隔多久开口不会让听众感到焦虑?EVS长好还是短好?9 ]# q" Y, a1 J/ R& ?, X/ x7 M8 g
4 T/ W8 A# V9 i; Y( W5 w* I( `从听众的角度考虑,如果演讲人开始发言后的3秒内还听不到译语,一般会产生焦虑和对译员水平的不信任。而从译员的角度,这段时间内传出的信息很可能仅仅是“各位贵宾,女士们,先生们”这样不甚重要的客套话。如果这时张嘴翻译,既有可能漏掉客套结束后第一句开场白。那么该如何是好呢?这时必须控制EVS,平衡好“听与说”之间的关系。而做好这一点,必须明白影响EVS的3个重要因素:精力的分配、短时记忆力的强弱和发言人的语速。
6 F: w( O5 K3 W$ E) i
5 ~( Y3 w: D% `$ t精力的分配离不开“分脑”。我在《浅议同传“分脑”练习》中曾提到了“分脑”及其练习方法。说实话,人对信息的负荷是有一定极限的,即使是有10年以上口译经验的资深同传,面对专业性很强或发言人口音很重的情况,依然会感到精力不济。而精力的分配并不意味着“听”与“说”各占50%的精力,这一比例会根据演讲内容和形式的不同而随时调整。一般而言,英译中在“听”的环节上花费精力更多,而中译英则更加注重精力在语言表达和产出上的分配。大多数情况下,当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听”的环节上,译员会不由自主放慢“说”的速度,从而使EVS拉长,反之亦然。因此,新译员往往会出现语流不稳、时快时慢的问题:见到自己熟悉的内容就翻得飞快,反之则哼哼唧唧甚至完全不出声。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方法很简单:一方面,加强听辨和表达能力,做些专项训练,使得自己不会因为“听不懂”或“话到嘴边说不出”而卡壳;另一方面,努力平衡好语流,尽可能保持语速的平稳。. F) W; v/ I. ?. ^/ [3 T% k# j
8 o& {' {: |4 Z短时记忆力的强弱也会影响EVS的长短:短期记忆力好的人,可以听完第2句,说着第一句,同时兼顾第3句,这时他的EVS会比较长,语速也会比较缓慢;短时记忆力不太好的人必须边听边扔“记忆包袱”,否则就没有多余的精力处理后续内容,这时EVS自然会比较短,语速也像机关枪扫射一样快。从信息传递的效果和表达的完整性来说,EVS长便于整理逻辑,听起来比较舒服,但往往由于精力有限与后续内容带来的压力而遗漏信息;EVS短造成语言产出以短句为主,意群分得比较碎,有些听众可能对其“语速快,增补频繁”不太适应,但因为与原语跟得比较紧,传达出的信息往往更多,更加贴近原文所表达的内容。EVS的长短没有固定要求或高下之分,成熟的译员往往会根据会议的进行随时调整EVS。5 P) J4 j& Z' N7 p* u* L/ x6 g
1 x" y. B& |- }0 m z' h7 h9 G最后是发言人的语速。如果发言人本身语速较快,译员自然不能说得太慢,否则跟不上进度;如果发言人像温总理那样一字一顿、抑扬顿挫,译员就算想快也快不到哪里去(信息不全,无法翻译)。
5 u0 C& m, j# U, a7 ^
4 m5 A3 e- i+ I* t( v6 g对于EVS的控制,很少有专门的训练。我建议同学们可以根据这3大影响要素有针对性的做专项练习,如“分脑”、记忆力和口音专项。另外,根据不同音频、文本做同声传读和带稿同传也有助于找到适合自己节奏的EV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