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声明:原创文章,请勿转载
3 v" [" Q N5 |/ }' j( j8 j! n6 y, h2 T" S5 r
接受媒体采访,是企业对外宣传和公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了自己媒体专访口译的经验,供各位新人参考:
$ E& W& x0 ]( T' c
4 s- {3 b) A$ S. P3 S# X一、 如何进行口译前准备
/ w, E( ?% P! H1 a/ N! j% a
$ o3 A1 q' G+ t1 q0 Z* r% ?3 ~很多新人在做采访口译前,心情忐忑,如临大敌,因为不知道记者会问什么问题,担心会问到技术性的问题,问到自己的盲点。好的准备,从心态开始,平和对待,积极准备即可。
5 q$ r# S8 {( z4 f3 Z7 M3 H2 h! Z* o5 _
外事无小事。大型企业任何对外的活动,都会精心准备。为了更好的应对媒体的挑战,一般来说,企业公关或对外宣传团队会提前为受访的高管准备好《Communication Guide》或《媒体沟通指导手册》等文件,供受访者参考。该类文件中,一般会涵盖媒体关心的各方面问题。在口译任务开始前,嘴巴一定要勤快些,向雇佣你的公关公司或翻译公司去索取该类资料。不要害羞,也不要担心要资料的时候吃闭门羹,自己主动一些,不是坏事。% V. [. P& R( w1 \! |. B0 ~
' S, x$ L, t/ D$ ^资料要尽量通读,把一些特定说法和专业词汇摘取出来,尤其是反复出现的词汇。此外,更要学会针对性的去读。如果提前知道了自己的口译服务对象,可以去根据他的身份重点的准备材料。比如,如果是企业的总裁、副总裁等高管,一般记者提问的方向会侧重于企业和品牌的战略层面,如企业发展规划、产品规划、销售、品牌策略等。如果是技术总监或者设计师,一般会问到技术走向、设计灵感、产品特点和优势、目标消费群体等相对泛泛的专业性问题。很多新人,对相对技术性的问题,会比较担心。如果时间足够,尽量的去了解产品的特征。如果准备时间仓促,把焦点放在该产品的优势、特色及亮点上,针对性的准备。很少有高官或设计师会把所有的技术特点全部说出,一般都是取最精华的内容,进行介绍。" p5 k+ d! N6 Q5 T
* M- o. _2 V6 H5 O9 ^/ Q" b% `( R
此外,尽量提前知道自己的口译服务对象,了解其履历。同事,上网搜索受访人员的视频和发言,熟悉其发言风格和回答问题的风格,根据其个人风格,结合采访场合储备自己的语言和词汇。
, i! K% @, @' z5 v% t3 M1 a* j
/ F4 K$ x% h/ i% q' m$ }如果没有拿到这样的《Communication Guide》或《媒体沟通指导手册》,可以去网上搜索与该企业和品牌相关的敏感问题和负面问题,以及媒体报道最为密集的问题,去阅读媒体对该敏感因素的评论和意见,比如说,央视3.15曝光了大众汽车的变速箱问题后,近期的媒体采访,媒体肯定会问绕这个问题大做文章。在做口译前,尽量去搜集媒体对此问题的观点,进行知识储备。
/ @6 U* a8 {$ K' t' G- M3 B4 L) Z% r8 u
L, o2 B( _( G* n+ N如果自己提前拿到《Communication Guide》或《媒体沟通指导手册》后,上面写有采访记者和媒体的名字时,可以提起去搜索该媒体及记者对企业和产品的基本观点,以备不时之需。6 ]' t2 R# ~7 L7 P" B' P7 k
$ v: s; _! ]5 g+ M7 H/ T4 j最后,去会场前,把自己拿到的《Communication Guide》或《媒体沟通指导手册》打印一份,带在手上,以备随时查阅。不要带太大的笔记本,以备站立口译之用。$ M: B" t- V2 i) a5 {6 _
5 j0 k _: O2 U* ]" t到达口译现场后,提前去专访房间看一下,适应一下场地和环境。比如大型展会时,经常是在嘈杂的环境下进行采访,如果不适应场地,有可能增加心理压力,影响现场的发挥。此外,了解细节,是单个记者专访,还是多家媒体群访,是直播还是录播,译员是否需要上镜等,提前调整心理状态。; y5 j. f# x1 ~' l) K
4 B$ ~ `* J+ ]5 S0 w
二、 采访期间的口译注意事项, O/ L3 w# P) q+ v+ W% ]2 L
6 h; a D" Z& o( p* y由于采访,是随机性的问答,发言人用语相对个人化和口语化,甚至出现啰嗦、条例不清、模棱两可的情况,但是译员的语言要简洁明了,条例清晰,不能含糊。& [- w2 l6 g) R: s5 a" s) } \
& }, V; e7 B* ~2 u* h' q! r采访,是问答形式的互动。在翻译前,一定要听清、听明白记者的问题和观点。如果没有听明白,应立即请记者再说一遍,否则会出现答非所问的尴尬状况。此外,对问题如实翻译,即便是尖锐的批评,也要忠实翻译,以免误导受访者,给出不合适的答案。
, ~: w) N) S6 T5 n! E5 N5 b' C4 T6 K& f$ r- H; g
采访,是一种面对面的交流,是一种对话,不同于国际会议的正式发言。译员要相对平和和亲切,相对轻松的语气行翻译,从而产生更好的互动效果,拉近记者及受访高管的心理距离,提升沟通效果。在用语上,要相对灵活,多用短句,做到言简意赅,清新明了。此外,在翻译完毕后,要及时观察服务对象的表情,从其表情上判断你的翻译效果。如果发现不对劲,及时调整。
4 t: ]# n! p7 q. R
; @+ ]: {8 `- r& t6 @" i! M一般的采访时有时间限制的,记者总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多提问题,语速会不经意间加快。不要被记者的提问速度带乱节奏,按照自己的节奏,以适中的速度翻译。太快和太慢,或者时快时慢,都会让人听着不舒服。另外,注意翻译时的语流,要尽量流畅,不要磕磕巴巴,更不要吞吞吐吐,想好后再开口。恩、啊、呀、是的、哦……这样的口头禅,要尽量减少。如果是直播口译,面对镜头,难免产生压力。此时,不要去过多的想镜头,更要把精力集中在翻译中去,注意自己的语速和语流控制,从容不迫的输出。另外,要保持句子的完整,不说半句话。要保持自然和平稳,让别人感觉你不是在翻译,而是在自己娓娓道来。/ C, G' E( ^6 d5 G) w% M
# W+ U/ D8 ?/ i8 r* O高管接受外界采访,是一种公关活动,是希望给外人对自己的企业和品牌有好的印象,从而可以将正能量传播给更多的受众。因此,译员在词语的使用上,在准确达意的基础上,尽量调到自己大脑中可以想到的最漂亮的词汇。你的用语会直接影响到记者的文风和用词,在媒体专访时,追求一下“雅”,可谓锦上添花。有时候,一天下来,数论专访。车轮战下,难免会有重复的问题和回答出现。在这个过程中,译员可以逐渐的改善自己的用语,既可以避免因为翻译重复问答的单调带来的疲乏感,也可以加深媒体对受访者的印象。 X+ K. ^! s/ I/ l+ p* G
$ G R7 c0 f, A! t: }, B5 k9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