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声明:原创文章,请勿转载
6 E9 j# Y2 q; }* B5 w$ L: \
/ |% q# c- r$ f1 `我在《口译员的几个重要时期》中提到,步入而立之年的译员很多会思考转型问题。有些人可能会反驳我“口译不是青春饭,50-60岁的人还有做口译的呢!”但问题是,中国大陆不是欧美(这里不谈港澳台),如果你用AIIC的标准衡量、不达标不接会的话,恐怕一辈子也开不了张。我承认有些前辈做到80岁都行,但问题是在缺乏从业保护与市场竞争规则的情况下,译员在30多岁时还要与刚入行的新人一样拼体力、拼活计,那么转行很可能要提上议事日程。另外一点就是中国雇主和客户对翻译的“品牌忠诚度”不高,除非有特殊关系,否则很难像“果粉”对苹果手机那样建立对翻译的“品牌忠诚度”。转行是双向的,每年既有若干体制内的全职译员抛弃到手的福利转作自由职业者,也有很多自由职业进入体制内捧上铁饭碗。本文不讨论做自由职业这种情况。5 U* M- [5 \! E
, |3 c& m9 x3 s
据我所知,中国的译员转行大致有以下几条路可走:: @ ^4 \% A l c; A
' c6 M. O2 B9 [$ j; i1、开翻译公司,自己当老板。我的几个老师就走了这条路。她们的职业生涯大多是专业出身——高校当老师——辞职做自由职业——35岁以后开公司当老板。有的一边当老板一边自己做些会保持水平,有的干脆退居二线从事管理或翻译质量监测。这样的好处是人不离开圈子,在圆了自己创业梦的同时还为国家培养新人、创造就业岗位。' J" Q" ?) G. q: T" V& E
/ e. H6 k* O# S) z2、成为口译培训师。口译培训师是与口译员联系最紧密的行业了。在中国大陆,很多高校或培训机构教口译的老师缺乏实战经验,而口译员擅长的恰恰是实战。如果该译员的理论知识再扎实些、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那简直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成为最受欢迎的培训师指日可待。
- e r1 M5 i" K* x" P. A) l6 n9 U J! z7 j
3、进入体制内。这又分两条路,一条是进入高校教口译,另一条是考入某个正规单位从事外事或翻译。这几年,一些高校纷纷开办MTI口译硕士专业或本科生口译专业,拥有实战背景的口译员也成为师资力量的一个来源。2011年以后,国家和地区公务员除特殊专业外,全部要求招录具有两年以上基层经验的考生,一些外事岗位也不例外。这为口译员进入体制内提供了绝佳机会。+ i" M# l5 E2 v3 Z f. d& }" D
6 [, } s$ v; F6 D
4、转行或进入管理岗位。这主要针对单位的全职翻译。很多人在30岁以后要么凭借某领域的专业知识转行,要么成为单位管理人员。大家所熟悉的朱镕基总理的两个翻译朱彤和张建敏,走的分别是上述两条道路。
6 d2 K/ Y8 b, Q: f% [$ B7 y
# L8 x8 ]$ @! R, Y' V& e1 j& i在口译网上对着心怀口译梦的同学大谈译员的转型,听上去似乎有些“大逆不道”。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正是由于众多译员的离开,新人才有机会源源不断进入口译市场。而现在代表新生力量的你们,终究有老去的一天,被更年轻的力量所取代。及时思考出路,华丽转身后迎接你们的必将是另一种更精彩的人生。3 L k8 l B+ k1 r! f( r8 D
& I; E" J; `8 ^$ j* ?( z, a$ A$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