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声明:原创文章,请勿转载
, h( y' L6 m5 D' d/ V5 ?! ? N7 \3 h
与大家分享几个清凉解暑的小故事。
6 V* X5 S. F( K" Z V! \* e$ m$ `8 N6 g& @0 ~. U' `0 l) [
1、同传厢的“妙用”。在一些外行看来,同传厢像个神秘的宝盒:我曾见过给会议当志愿者的学生将同传厢当作设备操作室,对着一排按钮无所适从的;也见过与会者将其当作休息室,在午餐后钻进去呼呼大睡的;最极品的是有人把它当作卡拉OK厅,拿着话筒准备一展歌喉的。今年3月8日,联合国妇女署发表了署歌One Women(中译名为《女人一家》),还在北草坪大楼设置了类似“大家都来唱,一展好歌喉”的现场录音演唱环节,其中的录音棚就是同传厢客串的。
$ n: F6 G8 a3 D& s, X: Q& I2 L: j0 d) H8 ]8 X3 n& G
2、耳语同传的尴尬。耳语同传需要坐在受众的后面或旁边,在不借助设备的情况下小声将源语同传出来,这对翻译的听力、抗干扰能力都提出很高的挑战。更重要的,由于近距离接触客户,一些坐在同传厢里不需要注意的细节都可能成为投诉的理由。我曾听说过译员因为“口气重”、“没有目光交流”而被投诉的。有一次,我给客户做耳语时,突然一股很浓的臭气迎面扑来,熏得我五脏六腑翻江倒海的。但是没办法,该翻也得翻,总不能停下来去追查谁放了屁吧?
/ h- h7 M9 o' v& w) F- i- }: V1 W8 E6 Q& Q) t
3、竞业保护。我的老师在随中国某代表团出访澳大利亚时签证被拒了,理由竟然是“澳大利亚有中英同传,出于保护工作机会的需要,代表团可以在当地请翻译”。我还经历过在外国不让用己方翻译,必须从当地聘用或指定机构派遣的。其理由都是“保护工作机会”。但问题是,在不熟悉当地翻译市场的情况下,谁能保证聘来的翻译水平比自己人高?我就亲眼见过某机构指派的翻译要么说话磕磕巴巴、要不听完源语后一声不吭,下来一问,原是在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兼职。* N3 W4 H' q! p( g2 Q$ d7 H
q: x' m5 v) D1 g/ z" H: {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翻译市场就像大森林,只要你待得时间够长,总能见到各种各样让人忍俊不禁的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