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声明:原创文章,请勿转载
; F! h. c6 d6 N f
8 x+ {2 ]7 O. B3 m0 v2 N: \ x实战口译与坐在语音室里练习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总会遇到各种影响因素。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些因素。
5 C" `: u" j8 t9 z
9 v9 c' n: c' u0 I- N4 _主观因素:译员的水平、经验、能力、准备程度、身体和心理状况。3 c/ W9 v! Z7 F! B
. X& x% O* E/ B' K4 K7 N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准备程度、身体和心理状况对译员发挥的影响。很多会议组织者或雇主想当然地认为,译员是百科全书,什么都精通,所以不用给材料让他们提前准备,到时候来现场口译就行了。问题在于,是否进行充分的译前准备对口译效果影响很大。即使是拥有10年以上从业经验的资深译员,在对会议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发挥出的水平恐怕也很难比经过充分准备的零经验新手更强。再者,口译员与会务方在“将会议办好”这点上目标是一致的。如果出于“保密”目的,会务方可以与译员签署“保密协议”,但不应以此为借口不给译员任何材料进行准备。否则,一旦译员因准备不充分发挥不佳,会务方脸上也没有光。5 F& b! w) A% m, t0 j) t& F9 P2 p7 U
3 d3 z" g3 s. `: h, U% k0 J一些雇主总认为译员像台机器,总是出于最佳状态整装待发。实际上,身体和心理状况会极大影响译员水平的发挥。例如,有些会务方在外地办会,为了省钱给译员订“红眼航班”,让译员一大早到达所在城市后就直奔会场。这样表面上看是省了住宿费和机票钱,但长途跋涉和身体疲劳会影响译员的反应速度,从而降低翻译的质量。还有些会务方在短途出差时不给译员订火车票而是长途汽车票,如果恰好赶上路途颠簸、译员晕车,这场会的质量可想而知。1 ?/ G) |5 _. {
I7 _" D0 ]/ y& l9 o' C客观因素:噪音干扰、设备故障、听众互动与反馈情况。
) J# v) M Y5 j$ g b( P( {) k2 Q) W ^8 ?& }
实战中影响译员的客观因素比语音室里多得多。比如,你翻着翻着,听众席中可能手机铃声大作,导致某句话没听清,进而无法翻译;耳机也许会突然罢工、话筒也许突然发出刺耳的声音,导致受众没有听清你的译语;听众席上可能有懂行的专家或者存心显示自己外语水平的人突然发难,当众让你难堪;问答环节,如果多人同时开口说话,你又会感觉顾此失彼、左支右绌……我有一次带一个外国记者团出差到基层采访就遇到这个问题,该团的记者很多不能用中文工作,而他们关注点不同,问题又很多,一到采访点就争先恐后抛出问题,你一言我一语,吵得人头脑发胀。最后,我动了真格,要求他们举手发言,一人一次只提一个问题,这才控制住现场。
( Q2 ^' X' m3 T* q7 B v. S
& }4 m g1 \) O$ _& ^* |. Y生活中不可能永远遇到“理想情况”。实战比练习难,但并不意味着没有解决方案。对于影响口译的主观因素,可以用16个字解决:提高能力、积累经验、提前准备、好好休息。对于客观因素,我们可以锻炼抗干扰能力。抗干扰的最大秘诀是有选择的专注:当你专注于发言人的演讲,就会不由自主忽略外界的干扰;当你全身心投入语言的转换,就会忽视会场的杂音。同传的分脑其实也是一种有选择的关注:关注语言(听)、关注转换(说),将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环节而忽略其他。其实不只是口译,生活中其他事情同样适用这个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