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声明:原创文章,请勿转载
1 i; ^+ W; ~4 T+ s! a6 Y5 J2 Y2 b6 \9 e5 V8 \
身边经常有语言专业出身但没有接受过同传专业训练的朋友因工作需要被临时抓去做同传。有的人战战兢兢,吓得几乎连话都说不利索;还有的满不在乎,“反正不会就编呗”。这些都不是正确的态度。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新手做同传的几个常见误区及应对方法。
$ g3 _5 @) A# l3 f/ p; h
0 s6 ^4 S6 [! e' i2 e2 z+ s误区一:不会分脑,总想听完一整句再张口。“分脑”是同传区别于交传的一个主要技巧,即说着第一句,听着第二句,同时还要监测自己的语言质量。很多新手总喜欢用做短交传的方式,听完一个完整的句子甚至思索一下再张嘴,但遗憾的是演讲者并不会为此停下来,在等待的过程中,更多句子呼啸而来,不断加重记忆负担,这样新手就更张不开嘴了。- n2 P; M, t3 h& E: A
- u2 q9 U8 w x) U' y8 c误区二:听不懂就胡编乱造。同传对大脑的反应速度和能力要求很高,它不会像交传一样专门留出时间给译员,而且发言人张口后听众若在3-5秒内听不到译语,就会焦躁;如果2-3个句子过去翻译还是不出声,就算重大事故了。因此有些新手心一横:反正听不懂、反应不过来,干脆就瞎编吧!反正我说话了,至于翻译质量怎样,一般人也不会那么较真。殊不知,现在监测同传质量的方式很多,有时译员“胡编乱造”的产出被现场的逐字记录员记录下来或被听众引用了向发言者求证,译员都是要负责任的。. F2 m; _. M. t: l! O! y
& x- U5 _7 S0 M% P1 P( k
误区三:有稿就抛开发言人一味做视译。在实战中,一场会议至少会有1-2个发言人事先把稿子或PPT提前给翻译。有些新手拿到后如获至宝,恨不得笔译出来带去现场读,根本不管发言人是否脱稿或换稿。我就遇到发言人完全换了篇新稿子而翻译还捧着旧稿子一个劲儿念的情况,别提有多尴尬了。
5 O' R3 n2 o6 ?# `) I5 Q3 e
: k, O) A$ X& z8 ?误区四:将“省略”变成大段大段不译。同传中的“省略”是指译员根据语言习惯用最简明易懂且节约时间的方式将核心意思表达出来,而不是因为自己听不懂、译不出故意跳过大段大段的内容。我见过有些新手,发言人都说了5句,他才翻译1句,还美其名曰“省略”。殊不知有信息量的都被他跳过了,译出来的还不是重点。
; \( Y6 `2 M5 o% G. d( H6 x$ m* Y: i0 b, k: m: L# w8 W/ X
分析了几个常见误区,怎样才能尽可能避免呢?% c& v3 W4 O! q. h8 w+ R
# S) F" h* E/ E) e6 T- y
首先是做好会前准备。我在多篇文章中反复强调过,一个精心准备、有针对性反复演练的新手临场表现不一定输给两手空空赤膊上阵的老手。至于准备什么,我在以前专栏的文章中曾以自己如何做译前准备为例描述过。9 {# f, _6 p( n& n) K
; `! ^; c" {1 y8 K: ~9 K7 O& e. I9 K其次是抓关键字、词。抓关键字、词,结合背景和专业知识将上下午连接起来跟自己拍脑袋胡编乱造有本质区别。有个前辈说过“就是编,也得编个八九不离十,让内行人挑不出毛病,而且必须符合发言人身份和行业背景,让听众觉得这样的话从这个人嘴里说出来很自然”。照这种“编”法,没有一定的积累肯定是不行的。与其说挖空心思编造,还不如捕捉关键词和信息点后自己“连点成线”、“串词组句”呢。: @+ }+ j0 c' R
5 h! V1 T5 y. Q/ O9 k! Q" W$ ]最后是熟悉技巧,但不唯技巧。诚然,同传的很多技巧在实战中非常有用,但对于初学者或新手,又容易陷入“唯技巧论”的误区。真正的高手上场后不会刻意追求哪句话用什么技巧,而是像行云流水一样自然地翻译。同传新手可能一开始达不到这个水平,但在精心准备、刻苦练习、熟悉相关材料的基础上,至少能做到“出声、说人话”,而这对于做完一场会应该足够了。' z3 u1 b5 ], C7 r6 v1 N& T( R
8 _0 X3 \7 t!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