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g1 t& N8 w6 f. H 的确,虽然笔记的作用是帮助我们记住讲话的内容,但笔记也帮助我们重新表达。这两种辅助的作用是混在一起的,但我们要把它们分别开来,因为每种作用都是为了满足特殊的需要:译员对讲话的内容进行分析之后,笔记起到标记的作用,也可以刺激记忆,帮助译员重新组织译语的表达。* L6 ~' X; s2 p
6 e) j t) z- |2 Z. i& ~ 在分析的时候,不仅要有意识地选择需要用笔记下来的东西,而且还要写得快(记笔记时,根本不能考虑拼写问题)。在翻译的时候,译员只能顺便扫一眼笔记,所以笔记必须清楚。而一般讲话都比较快,使译员没有很多的时间记笔记。所以笔记的特点是既要简练,又要清楚。 4 r' D! Z. }# ]8 s) b" o' G, w- A4 L" V 记笔记使用的语言 ; t; X; e5 K T" y5 W2 p" ~/ h
学生应尽量使用译入语记笔记。但也可能一下子想不起来译入语的某个特定的字或者词。这时候如果去找、去想,就会丢掉讲话的一部分内容。如果一时想不起译入语相应的表达,可以先用源语记下来,留待以后再考虑用译入语如何表达;也可以边听,边在潜意识里想,一直到讲话停止,到该翻译时译入语相应的表达也许会奇迹般出现在译者的脑子里。 ) T9 l+ F) o2 ~0 {0 x/ |0 F0 C4 P# b% H9 L# D
能帮助我们记住某个意念的字也要用译入语记。这时要记住的,不是某个词怎么译,而是译员在对讲话进行分析的时候,还是用译入语思考,以意义为主线,并开始考虑用译入语大体上如何表达。这样,译员通过有意识地离开源语,避免在脑子里保留源语的痕迹,在用母语重新表达时,可以做到完全的自如。笔记中记的一些字词,表示译员在听B语言的讲话时,已经想到用A语言如何表达,所以也是译员整理思路的过程。 ; ^: w; D" h9 C/ x3 O $ w, f. n% b" L" U# K 要求永远使用译入语记笔记,学生有可能觉得很难。但要确保把源语和译入语分别开来,这是一种可靠的办法。译员这样做,也可以避免“下意识”地记笔记,让字词干扰思考,从而避免在翻译时陷入直译。学生必须一开始就很快地养成习惯,在笔记中只记自己理解了的,在翻译时要说的意思。然后再慢慢地学习笔记的具体记法,比如有些词在某种语言比在另一种语言更短,由译员自己决定是不是用德文的vor来代替英文的before或者法文的auparavant。 * C" c2 N* D7 Y3 k3 t 9 P1 H8 o: Q+ R$ z符号 7 t% w8 J' K4 t+ M0 M2 l- }& s $ W# _8 L' D& r# M+ U 有几个符号是译员们经常用的,这些符号的用法经过实践考验,有的是因为哪一种语言都可以用,比如用箭头表示“连接”,“上升”,“减少”,“关系”,等等,有的是因为可以用作重复性的词汇,比如画一个椅子的符号,代替chair,用某些符号代替因果关系,比如“因为”,“所以”,等等,或者对立关系,比如“反之”,“负数”,等等。 7 I/ c- A9 H- z + d! D3 l5 y- m9 I 要注意,不要试图列出一份符号的清单。有些人想搞一份符号对照表,认为一旦掌握并严格执行对照表的使用方法,只要照着符号去读,就能够做好翻译。这种想法是很危险的,因为凡是机械地照搬对应词汇(比如这里的文字——符号——文字的对应),都会导致按照字面去死译,其结果必然会非常糟糕。但是,有的人充分发挥想象力,画一张简图,以帮助记下某种意思,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条件是要靠译员临时的创造。 : c* h6 r) t- |9 F0 o7 U1 e& [ ( A2 |& g! }; p. U. M7 x+ N; z缩略语8 X5 H6 m/ T! }0 Y3 ^8 L F4 X' V5 g: A" z
* m3 r0 {- w. G+ K1 U
使用缩略语有好处,但也有缺点。做交传的译员永远觉得时间紧迫。他要一边听,一边对讲话进行分析,不能因为记笔记而耽误了听。所以用缩略的形式记笔记,是一种很实用的方法。8 O% Y) K( H/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