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网

标题: 《刻意练习》与口译技巧的养成 [打印本页]

作者: Alicekingjs    时间: 2018-6-1 22:13
标题: 《刻意练习》与口译技巧的养成
版权声明:原创文章,请勿转载. ^( g0 A' r8 e( J: b1 t

; J2 e( }6 Z; G9 B7 b) @' }3 H+ d! N最近在看美国人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和罗伯特·普尔(Robert Pool)合著的《刻意练习》一书,感慨颇多,非常希望分享给学翻译的同学。也许有些人对书名不太熟悉,但提起“1万小时定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如何通过“刻意练习”熟练掌握口译技巧。% M3 m; L. c5 Z$ e

9 s* Z* s- G4 S0 M6 r2 N9 e提起练习,很多同学会说“我练得一点也不少啊,每天都练,上课练、下课练、寒暑假练,连逢年过年也不放松。而且什么专题、什么领域都涉及,该背的单词和句型,该了解的知识一个都没少,为什么还是没取得期望的成果?”这就需要澄清几个关于“刻意练习”的误区。
3 J% u% h( `/ J0 l3 m: U
; z' G/ h( F8 e) H1. “刻意练习”不是单纯、机械的重复,而是有目的、有技巧的提高。有些人一天到晚打游戏,却没有成为电竞大师;有些人写了一辈子文章,也没有“妙笔生花”;还有些人在一个领域从入门干到退休,却依然浑浑噩噩、稀里糊涂。单纯、机械地重复一个动作、一套流程,只是积累次数,消耗时间,却并没有达到提高、升华的程度。“刻意练习”的关键在于“刻意”,即有目的、有技巧的练习,需要开动脑筋,做口译尤为如此。拿到一篇资料,不是满足“做过”或“做过多少遍”,而是要设立目标、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完成,然后对照标准或在权威人士指导下查漏补缺,看看自己哪里翻译得不好、哪里还有改进的余地,进而根据反馈克服障碍、攻克难关。如果没有目的、没有反馈,只是凭借自己的“想当然”去练习,很有可能花了时间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事半功倍。- N4 A$ W6 E( D) Y. |8 o2 o! C5 N' u
! M. r1 o# \2 `3 }5 e
2. “1万小时”只是虚指——有时几百小时就能拉开“优秀”与“平庸”的差距;如果不掌握科学的方法,超过1万小时也照样无法成为专家。“刻意练习”的3F原则,即focus(专注)、feedback(反馈)和fix it(纠正)放在口译技巧的训练和养成中同样适用。首先从专注开始,全神贯注、全身心投入;其次是获得专业人士(如老师、资深翻译、参考答案)的反馈;最后是发现差距后及时改正,思考如何可以做得更好。以同传技巧“分脑”为例,这是精神高度集中与精力一分为二甚至一分为三的完美平衡,很多人刚开始训练时根本无法适应边听边说边想,经常顾此失彼。这个时候,如果有专业人士传授技巧,效果会比自己胡乱折腾好得多。当慢慢适应精力的分配,能逐渐跟上发言人的节奏时,录下自己的译文进行复盘和分析,对照资深译员的表现或“参考答案”进行对比,找出自己在遣词造句、技巧和背景知识上的不足,则是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基础。如是再三,想不提高都难。6 j+ E6 L0 g% {8 ~" U
7 L2 D- u+ q5 R3 s
3. 突破“瓶颈期”,需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在任何专业、任何领域,从初学者到小有成就后都会经历一段“瓶颈期”,练习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后进步并不明显,有时甚至不进反退。这个时候,单纯重复以往的练习已达不到提高的目的,若想升华,必须敢于打破舒适区,尝试更加艰苦的训练。正如从90分提高到100分难度要远大于从60分提高到80分,从会做比较务虚的“献花词”口译到做好医学、科技等专业领域的口译,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如果平时没有下苦功夫去刻意记忆专业词汇、了解专业术语、恶补专业背景、学习专业知识,会前临时抱佛脚是很难圆满完成任务的。+ Q+ J/ R& Q% [: N- K# v  `% _

9 q) ^: o% N5 w- U0 T+ J口译技巧的养成不在天赋,而在有技巧、有目的、有方法的刻意练习。有志口译事业的你,赶快操练起来吧!




欢迎光临 口译网 (http://kouyi.org/)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