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网
标题:
如何在时间仓促且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做会前准备
[打印本页]
作者:
Alicekingjs
时间:
2017-5-29 15:32
标题:
如何在时间仓促且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做会前准备
版权声明:原创文章,请勿转载
: d! t6 \! f/ i9 g; A6 ^
) V7 N& d. L. J3 ?0 r
中秋节前两天,突然接到一个紧急口译任务,替一个临时有事的同事带一个外国代表团去某地出差,而且假期就出发。掐指一算,从接到任务到出发只剩不足3天准备时间,而外宾的航班和代表团名单还没最终确定下来,而航班和在华停留天数的不确定又直接导致日程无法最终敲定。在时间仓促且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我使出浑身解数,见招拆招,终于成功完成口译任务,获得外宾和中方组织者的好评。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是如何准备这次会议的。
/ u4 o& w( w% [" u+ \
7 o2 U+ j. T* ? e, `
掌握背景知识。
以这次任务为例,代表团来自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是个发展中国家,曾为英国殖民地(英语为官方语言,但不同族裔和部落又有自己的语言),独立当日即与中国建交且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得到很多中方援助。这就决定了该国对华友好,代表团此行目的基本上是以“推动双边合作、促进经贸往来”为主。我认真查阅了该国基本情况、该国与中国的关系及中国领导人访问该国时的讲话,这些材料果然在外宾与中方领导双边会见时派上用场,其中关于中国与该国双边关系的定位,更是直接照搬领导人讲话原句。由于掌握了相关背景知识,特别是双边关系定性的一些固定译法,我在会见时如虎添翼、游刃有余。
6 L7 J& v: ?! z" A1 u. n
" H2 {. `1 Z8 P
吃透日程,扩大覆盖面。
虽然日程中很多细节没有最终确定,但代表团基本行程不会有太大变动。例如,代表团第一天会参观一个科技园、实地考察一家工厂,第二天会参观该地的博物馆。虽然知道会务方和部分考察点可能配备自己的英文翻译,但我还是做好了需要自己上场的准备,对照日程在网上详细查询相关机构的介绍,有英文就中英对照看,没有英文就查中文,然后把不熟悉的单词或内容查出来。例如科技园中涉及的核心技术是什么,工厂生产的主要产品是什么,相关技术与产品的扩展词汇和同类词汇各是什么。对于博物馆那样更专业的,甚至还要把馆内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内容私下简单翻译一遍(笔译或视译,根据所剩时间的多少)或查查拥有类似馆藏的其他博物馆英文介绍。果然,代表团去博物馆参观那天需要我把讲解员的中文介绍翻译成英文,由于事先做了充足的准备,一些涉及历史、文化、民俗、宗教甚至考古学、人类学的专业知识也没能难住我,我边走边给外宾翻译,甚至连一些散客外国人也聚拢过来蹭英文听,博物馆和外宾对翻译效果都非常满意。这件事告诉了我,做翻译千万不能有侥幸心理,在准备时一定要尽可能扩大覆盖面,做最坏的打算,才能争取最好的结果。
, J/ s- k7 V/ A9 A2 k
) k1 N. D% I" R _0 c
灵活应变。
可能是非洲人民比较随性洒脱,这个团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切都在变化:代表团出发前一天临时改了航班,晚来一天并提前回国,导致中方安排的日程必须做出重大调整;不巧的是更改后的航班由于天气原因延误,导致代表团抵达当天来不及休息就要参加一系列活动。主办方为了让代表团尽可能在短时间内看到更多的中国成就、中国特色,把日程安排得满满的,导致翻译和外宾都疲于奔命。在极度劳累、行程经常变化和日程安排过满的情况下,译员难免存在精力不济的现象,这时就需要我们灵活应变。如,一些专有名词想不起来可以考虑脱离语言外壳,或解释或说明;一些高频句型想不起来,可以换一种方式表达;一些细节记不起来,可以用概况提炼的方式说出大意。我经历的最极端的情况是在欢迎宴会上,中方某领导兴致大发,一口气连说5分钟,根本不给翻译记笔记和插话的机会,直到有人提醒他才停下。这时候,如果翻译才讲3-5句,难免给人留下“水平不高”的印象,因此我边听边给他讲话的内容划分层次,每层抓中心句和主要支撑论据,在翻译时放慢语速,按照层次从容不迫地说出,对于重要的内容,以不同句型、不同用词多次强调,给在场的中外嘉宾都留下深刻的印象。
* b/ [5 U/ u- e, D2 |/ t
8 P5 w7 C+ V S
强大的抗干扰能力与充沛的体力。
这次口译任务,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强大的抗干扰能力与充沛的体力非常重要:由于主办方帮助订的所有航班都是红眼航班,行程安排得又很满,译员不得不在缺乏睡眠和体力透支的情况下完成任务;除了正式的双边会见外,一些带有陪同性质的口译任务多在户外或前往考察点的交通工具上,译员必须克服晕车、噪音、日晒雨淋等多种不利外在条件;部分负责接待的中方人员没有外事经验,而外宾在饮食、参观考察或活动过程中有种种要求,译员实则担任了沟通、联络的作用;一些不适合做口译笔记的场合,如宴请或户外考察,译员需要调动记忆、排除干扰,依靠自身完成任务;因为这次任务不在北京,中方和外方都有口音问题,听辨和分析也给译员增加了压力......而强大的抗干扰能力和充沛的体力是克服上述困难的基础。
- e/ M: ? ^$ P2 ~- m8 t
& Q' Y! B9 |9 o; u. H, D- v( a; X
记得去年12月参加“首届翻译人才发展国际论坛”时施晓菁教授有句话令我印象特别深刻,大意是:“实战不是练习,练习应该是你在课后、在家里完成的;实战是决定命运的时刻,一些微小的错误可能导致你搞砸这场任务;实战充满不确定性,而你永远不可能准备充分再上场。”实战与练习最大的区别是实战永远存在意想不到的事情。因此我非常赞同事前做足准备,尽可能按照日程做一次“兵棋推演”,把可能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虽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至少可以“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 h: X6 W7 d: y: c6 B, o
8 D1 }+ |) c$ N3 R* ^" O6 h
欢迎光临 口译网 (http://kouyi.org/)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