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网
标题:
一场国际会议得出的启示
[打印本页]
作者:
Alicekingjs
时间:
2017-5-29 15:27
标题:
一场国际会议得出的启示
版权声明:原创文章,请勿转载
. P5 v/ Z' D1 D: Z$ u' z0 t
# D0 Z5 L7 ?1 D% o/ y
前几天被拉去给一场国际研讨会充数当听众,终于有机会从同传厢里出来,站在旁观者的位置上,从翻译、听众和组织者的视角分别审视这场大会,得出不少启示。
; B% S( t) ~% H* C2 W8 P) ^
) I' h2 V# h/ S& J
翻译视角:
. X* P" O7 v1 u! p" V
2 C& Q* l/ k& f$ a
这里之所以用“翻译”而不是“同传”,是因为除了会场上正式的演讲、问答外,不同语言、地区的嘉宾们利用茶歇和午餐时间会进行“networking”(姑且称之为“拉关系”或“套近乎”),这时进行的是交传。
J, f4 b" T) M. P( d1 F3 i
; L1 F9 t4 Q2 f; ~% A" I1 P
1、专业背景知识非常重要。
我参加的这场国际会议请的是外交部的翻译,主题是人文社科领域,但有不少学术和专业知识(抱歉我不能说得太详细,否则对照日期和主题一查就会暴露本场会议译员的身份)。平心而论,外交部同传的技巧应用非常娴熟,但到了具体领域,尤其是当学者上台讨论专业术语和研究方法时,译得还是有些吃力,经常出现演讲者都结束发言了,同传还剩至少1句话没结束。这样就出现了时间空档(例如,听译语的观众在演讲结束后半天不鼓掌,或者还没听明白怎么回事就被听源语的观众掌声打断),甚至影响后续的问答或主持人归纳环节。而且,作为有专业背景的观众,听着耳机里时断时续、逻辑破碎、业余蹩脚的译语,心里有多别扭可想而知了。我说这些并不是故意贬低外交部的翻译,而是为了说明,专业背景知识非常重要,虽然咱们不是该领域的专家,但至少应该听上去显得“像那么回事”。通过会前精心准备,这点是可以达到的。
6 e1 Q+ C" m+ H1 ?# @* ?
1 Q. p, t2 @+ Y1 l- S v1 S
2、会前准备必不可少。
我在之前的不少文章中都提到会前准备的重要性。我自己不做足准备,根本不敢上场。但遗憾的是,有些同传译员要么因为业务繁忙没时间准备,要么对自己的背景知识或技巧过于自信,要么出于种种客观原因(如临时被抓来救场;主办方不给资料或给得太晚),“赤膊上阵”,匆匆赶到会场戴上耳机就翻,遇到生僻的内容后结果可想而知了。
% R% N$ o1 \- I& |3 A4 ^
2 i& F8 [/ T9 v8 P8 O! c0 B3 m
3、要有“眼力价”(眼里有活儿,知道什么场合干什么事情)。
会场上同传译员的辛苦我就不多说了,但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来宾或观众不太喜欢在会议时间公开提问,而是利用茶歇和午餐时间拉关系、套近乎、提问题。这时候,如果需要翻译,而同传恰恰在附近,举手之劳会成就双赢的结局——客户对同传的敬业精神和成人之美充满感激,而同传则收获了口碑。
# w( P* \& N" h* h1 j/ S4 E
; Z/ f1 g" I- ]' l* v; ^5 X
听众视角:
* Z* {3 B1 t% w
- u0 z" s" g% q1 Y" S8 O, ^0 ?
1、不要过分指责翻译。
参加国际大会的听众不少都是专业出身且精通双语的人士。但是,精通双语不一定能做同传(需要专门的“分脑”和“EVS控制”训练),专心听和边听边说且说得靠谱有很大区别,何况同传译员还不是该学术领域出身的专家。因此,对同传不能过于苛求——要知道,换了您老人家上台,可能还没人家翻得好呢。我在这种场合,永远不会故意指责同行——有问题可以私下沟通,学习借鉴,没必要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
6 B- r* x; I0 u+ P) `) U
# [/ a" a8 b) ]5 ]% C+ E, |
2、语言并不重要。
我发现,很多没有翻译的国际场合,中国人不喜欢公开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是因为“害羞”,而是有2个原因:1、担心自己说不好外语,表达不清意思;2、不喜欢与别人公开发生冲突(主要指“见解不同”),引起争论。而前者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因为引起争论后又要依靠语言来阐述说明,这样又回到了第一个原因)。我想通过亲身经历说明,语言真的不重要。有些日本人、韩国人、东南亚人、非洲人或拉美人,他们的英语带着相当浓厚的口音,有时一句话只能听懂几个单词,但照说不误。欧美人连蒙带猜,竟也明白了,还表扬他们“积极参与”,“建言献策”。相比之下,我们中国人太谦虚了——中国人的英语,尤其是年轻一代,比上述国家和地区的人强多了。既然他们都不怕“献丑”,咱们怕什么?
. c1 j3 U# ^/ D
4 ^. L+ Y+ v3 s" a; q
组织者视角:
7 z9 X2 S" |7 T. |5 ~
# P m. g! _4 K
1、请翻译时不要迷信“大牌”。
会议组织者请翻译,喜欢请市场经验比较丰富的资深翻译,或者外交部、商务部等机关里有编制的“正规军”。这本没有错,但是需要注意一点:你请的翻译经验确实丰富,所以日程安排比较满,往往一个星期接好几场会,到了你这场,就没有时间精心准备了。你是愿意找一个经验丰富,但没什么时间准备的“老油条”,还是愿意找一个经验不是那么丰富,但为了你这场会舍得花很多时间精心准备的年轻翻译?对于有地方挂靠的“正规军”,不管这场会议能否成功,人家有单位按月发工资,旱涝保收,至于到市场做会,顶多算个兼职。大家都知道这个规律:刚进入市场打拼的人一般比较爱惜名誉,会力争做好每一件事,抓住每个客户;而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就不像刚开始那么认真了,甚至“萝卜快了不洗泥”,丢几个客户也无所谓。作为会议主办方,你怎么看待呢?
( d5 m. }/ R1 C0 s
5 P0 S* H: k. `" u# q. T# l4 ~0 i
2、请翻译最好按领域分类。
很多翻译过了最初的打拼期,会专门向某个方向细分:如某人专做金融翻译,有人专接法律翻译,有人专注于医学类......对于专业领域强的国际会议,最好找此专业领域做得比较好的译员,这样双方都省事,翻译结果也不会太差。
( {; W, t8 B* Y% S
/ p$ ^ R5 }& p, j
其他:
* q; @4 g' X5 J1 ^5 j- H2 K8 [7 ]
+ E& \, G1 C5 a0 d8 c- Q/ O
1、
对于口译初学者或进入市场的新手,一定要
做足会前准备,苦练基本功。
3 x, ~$ n. R6 H5 y
6 C, K5 x, h4 J+ K
2、技巧的重要性。
如果你仔细听,会发现同传译员也不是每句话都能翻译出来的。他们会利用写技巧,如归纳总结、增补、预测,或者偷些小懒(如果有PPT,就直接照着念,也许演讲者根本没念PPT而是说些别的,但只要不题,大家听不出)。
. V' _3 ^% g0 h. E
/ ]0 h& n- Z7 G! y
3、为人处事的重要性。
为什么有些水平不怎么样的翻译总能找到会,而你译得很好,偏偏无人问津?这就要看EQ而不是IQ了。珍惜每一个机会,努力拓展客户,与会议主办方搞好关系......这些都是学问。
, O i% q8 E8 E+ d. N
6 j0 ?0 c0 r3 g2 N
能有停下来观看同行做会并仔细思考的机会非常难得。春节将至,希望同学们不要放松学习,在思考之余取得进步。
' E2 J$ E& a4 U+ B
# J; l) K, @8 u2 O: j! n
欢迎光临 口译网 (http://kouyi.org/)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