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 b& M8 W; Q( F z7 H
$ c, C9 \9 R0 e B/ Q 漫漫求学路) r. E1 A: I9 {- } Z
陈倩娉曾就读于罗城二小、罗城中学、河池地区高中。高中期间,陈倩娉每天早上6点起床到校园读英语,闲暇时反复听英文磁带,弄懂每一个单词、句子的意思,英语科成绩每次几乎都是满分。而口语出众的她,还担任学校广播室的英文播音员。 0 I1 o8 \7 o) j2 r G* N2 P 1987年,英文成绩拔尖的陈倩娉考上华中师范大学英语系。大学4年,为提高英语口语和听力水平,她尽量找机会与外籍教师进行交流,平时与班上的同学也用英语对话。暑假期间,她还和父亲一起开办英语学习班,为罗城的中小学生补习英文。% n+ p1 V1 B; g7 y5 m9 V
1991年毕业后,陈倩娉成为广西师范大学的一名英语教师。在那里,她与来自美国的外教伊丽莎白·亚历山大教授(中文名李沙白)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她还陪同李教授云游中国各地的名胜古迹,顺便练习口语。 3 l9 X. W: Y) A! F* t. D( R$ A/ B 一年后,美国外教转到英国教学,她偶然从报纸上发现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招研究生,便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陈倩娉。一直梦想着出国留学的陈倩娉喜出望外,便报名参加考试,很快她就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S* T4 f- u5 E# F/ }4 u6 O
不过,一年7000英镑(相当于10多万元人民币)的学费,对月工资只有138元的陈倩娉来说,只能望洋兴叹。4 E, |* ~* }7 n, S- r |: B
好在上天十分眷顾这位聪明、勤奋的女孩,陈倩娉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李教授的推荐,申请获得了6000英镑的奖学金,学费问题终于解决。而她至今还念念不忘一位只见过一面的英国友人彼特,解囊相助给了她3000英镑生活费;另一位在峨嵋山上结识的英国退休教师芭芭拉,则为她提供在伦敦求学期间的住宿。 2 B+ g: [ z$ w4 X" V; {9 l 出国前半年,她多次往返桂林、南宁和北京,盖了几十个公章后,终于拿到了赴英留学的签证。 # A7 v2 W( E. k0 x T 1 t( K+ ]" T7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