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网

标题: 论同传的极限 [打印本页]

作者: Alicekingjs    时间: 2017-6-4 19:50
标题: 论同传的极限
版权声明:原创文章,请勿转载
$ J! z1 v* M9 z, u. J+ X' @2 v4 I9 Q/ l: C
记得写硕士论文时,我曾经特别想写《论同传的极限》(即如果不轮换,一个同传译员最多可坚持多久),但是指导老师以“没有研究价值,不好操作”为由给否定了,于是我只好换个研究方向。但是参加工作以后,发现确有一个同传译员做满一整天的情况。虽然这并不是常态,但是我觉得就像长跑运动员取得佳绩需要克服生理极限一样,同传译员在必要时也需要克服自己的生理极限,保证圆满完成任务。+ y6 _8 K9 q4 k+ F

9 j2 K( f; [5 `. h  j- i$ u9 [0 b一、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一个同传译员翻译一整天的情况?
+ F. q0 W% m# m9 J7 k* N  w; {; y) t. r; L# p# L
综合我自己和我身边译员的经历,需要同传译员克服自己极限的主要有三种情况:1.相关单位只请了一位同传译员。这多见于某些经费较为紧张或对外事活动有诸多限制的部门或单位,特别是涉及代表团去国外参加会议,而外国会务方不提供语言服务的情况。这种情况不仅局限于中国,有时我也亲眼看到一些邻国,如日本、韩国、越南等是由一位同传译员做满全场所有发言的翻译工作的。特别是之前曾看到日本同传译员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大妈,拿着便携式同传设备,一个人连续翻了三个多小时,也不能休息或轮换,确实感到有点心疼。2.两位同传中的一人因水平不济或临时怯场不能胜任工作,只能由另一人做满全场。曾经我就遇到过几次这样的情况:主办方临时找来的搭档由于从来没有接触过同传,也没经受过相关的训练,戴上耳机以后就懵圈了,到轮到她的时候一把摘下耳机夺门而逃,我只好一个人翻满全场,直到茶歇时间到。3.工作时间比预计时间长。这多见于新闻同传,比如预定翻译时间是30分钟,但由于突发情况或前方记者报道占用时间较长,一下增加到了一个多小时。" h" H% ?4 _0 v

) Y1 D6 B2 B8 E二、同传的极限在哪里?
4 J4 T3 d6 ~5 i% ^( m
0 H( h/ n' r8 ]- o国际上通用的轮换时间是15到20分钟,最多不超过半小时。那么这个时间是怎么确定的呢?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一下。
5 p' F% b/ C3 @. J: I8 c9 X* [! [  d4 a) a- L6 j* q
我曾做过的最艰难的一场会议是连续三个小时没有休息时间。在这三个小时里,我的状态是这样的:9 m1 \. y) w" X+ [& K% K' Q

( ?4 O" s" [% [8 L! _6 c6 w最开始的5分钟:寻找状态,可能一开始对发言人的语音、语调跟所讲述内容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所以最开始的2到3分钟,可能只发挥出平时状态的50%。经过三分钟以后,状态有所回升,基本上能跟上发言人,准确率在70%到80%之间(根据发言人所讲述内容,如果是不太专业的欢迎致辞,准确率基本能达到80%以上)。
6 U1 n6 V! _# k. F3 A( h) C( c3 m* c$ u4 E+ X
第5到15分钟:渐入佳境,基本上都能跟上发言人所讲述的内容,准确率缓慢上升。) [/ N2 w& r! @( u

3 g; f0 ]) \$ e: R3 U第15到20分钟:有些疲劳,准确率会有些下降,但基本还跟得上,心里默念,“如果有人能替换我一下就好了”。
9 _3 L; G, J# _$ @& G  X& X; x/ _5 z" W" q8 u% |" M  S2 ~
第20到30分钟:舌头有些打结,脑子里明明想的A,但是说出来却是B,有缺氧的感觉,渐渐的有些跟不上发言人的节奏,需要思考,所以EVS(即ear-voice span,即听到源语到说出译语的间隔时间)变长。% _  A4 `9 H/ C
4 L# [! w* h" L* H; C
第30到40分钟:我个人认为这段时间是最难熬的,就像长跑中身体的“极限点”,在这段时间里,我基本上做的是总结,即多听几句以后把这几句话的意思综合归纳起来说出来,而不是像之前那样基本上跟源语只隔3到5秒。
: w2 t& `- R6 Y3 o2 r1 L; W) i- M% V. e4 R; `4 ], _
第40到50分钟:习惯了这个节奏以后,用的技巧渐渐地超越了语言本身,会综合采用归纳、增减、背景知识调动、转换等多种技巧。( Y& E" r% i7 k# g0 `4 O* _

) s* Q' {1 x. I" e7 \第50到60分钟:虽然还可以继续采用技巧,并拉长EVS,但大脑毕竟已经非常疲劳了,准确率进一步下降,能控制在50%左右已经非常不易了。
. o, X! s  ?7 D$ Y/ \* ~6 a6 ?8 y
超过一个小时:虽然还在不间断的说话,但总有那么一两个瞬间,连自己说的是什么都不太清楚了。感觉说话已经成了一个非常机械的动作。有时候话说出去后才觉得“呀,说错了”或者“该死,为什么不换种表达方式?”
& H% T* l3 s0 d4 B) [0 s. B$ m# z9 |1 j9 e  L+ x
超过一个半小时:内心非常郁闷,一个劲念叨“怎么还不结束?”“快不行了,赶紧到茶歇时间吧!”! S% Z0 m3 l4 K+ z

7 B  B$ w" m& y  V4 E& l0 J超过两个小时:我已经尽力了……
+ P9 ]( }/ A: V- V' z& V0 V3 M- _# r. h+ \$ [+ d
当三个小时结束,我已经连推门出箱子的力气都没有了。在接下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脑子都是发木的,感觉不是在走路,而是在飘浮。说实话,一个人连做三个小时,对译员的身体和心理都是极大的伤害,至于翻译质量,我只能“尽力而为”了。
: r( V: G- v2 o( K  _$ A9 s( h0 B/ |+ j; M' \# D/ f* V# }) K4 _
三、如何应对同传的极限?
6 V* V4 ^" Z- u* Z' M% a- [" G
: D7 D# W* i) p% b$ F, ]# P长期要求一个同传译员做满半天或一天的会是小概率事件,不是工作中的常态。如果真的遇到了,我们也应该有合理的应对方式。3 C9 Z, b; c( u7 n1 g

0 s4 E7 {5 q" m7 e) O' Z4 v' D6 }! q主观上:注重技巧的运用。因为同传的最佳工作时间是15-2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在高强度下人的精力最集中,体力也比较充沛,翻译质量可以得到保障。一旦超过了这个限制,时间越长,翻译质量也越难以保障。这个时候我们只能运用翻译技巧,拉长EVS,边听边提炼总结,抓住核心内容,大胆删减不必要的非核心语言,在最短的时间内提炼重点,保存体力,以应对“持久战”。' R/ e; y+ l( I4 B5 e# Q* H

: G- W" l" U- F! q注意体力的保存。在会议之前,译员应该能得到当天的日程。在休息时间到来之前,尽量根据剩余时间平均分配体力,避免“油尽灯枯”。8 ?' N) V. S. H' n* _4 z9 ?1 z( Z
' A' r( m. X; D. Q4 M
客观上:注重客户教育。有些会议主办方出于省钱的考量,希望一个同传译员支撑一整天,这既是对译员身心的伤害,也难以保证会议质量。这是译员有义务告知会务主办方:同传都是由一组2到3名译员组成的,一个人做满全场既不现实,又难以保证翻译质量。如果主办方坚持,必须丑话说在前面。




欢迎光临 口译网 (http://kouyi.org/)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