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 E* B) ] R# A第四阶段:无主句的处理。中译英时,经常见到没有主语的句子,如“(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华社提供的译文和现场同传在处理这类句子时,有的使用被动语态,有的自己增补主语。至于什么场合用什么方式处理,大家可以通过研读权威的做法仔细分析一番。 & E M5 I# _$ E( |8 c/ W8 N# E# f 第五阶段:长句、复合句的处理。中文多长句,句子间靠意合而非形合(即靠内在逻辑而非追求形式和语法上的联系)。有时一句“必须坚持”能引出一大段话,占了大半页纸的篇幅。译成英语时如何处理逻辑和意群,如何断句或增补就成了一大问题,非常值得总结。 - H% f# @+ y0 B3 v M& m1 m) O) U. _9 x$ r第六阶段:不熟练或犯错误的地方。上述五个阶段可以建立在泛泛浏览后择其一二练习的基础上,从这个阶段开始,就需要你静下心来亲自上阵了。你可以选择视译、交传或同传等不同的口译形式,在翻译过程中,如果发现哪里感觉生涩或别扭,或者自己的译法与权威本文出入较大,则需要停下来仔细分析了。比如我一开始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中文表达有些困惑,查了官方译文后才发现其实就是“所有人都平等享有公共服务(have equal access to basic public services)”的意思。中文的一些表达方式太书面化、太具有“中国特色”了,有时需要我们先将其转化成日常生活中的口语或白话,对照意思译成英文后才能让老外听懂。* @& h& L3 d$ _+ L7 s8 p( U& s
. B, n) Y, d! \" T, V 第七阶段:基本熟练掌握源语到译语的翻译。如果是十八大报告,源语是中文,译语是英文;如果换做美国总统的国情咨文,源语是英文,译语就是中文了。我们通过从词汇到句型再到篇章逐个攻破,在温故知新几遍后,应该能基本熟练掌握该篇的翻译了。需要注意的是,“熟练掌握”并不等于“死记硬背标准答案”,而是活学活用。如果你有更地道、更正宗且语法无误、符合语境的表达方式,完全不必拘泥于官方译本。毕竟报告是笔译出来的,而我们做的是口译。3 C; z4 @/ M) a! o9 [, B( X
- u7 n+ T. o' g, R0 Z2 U! P, R 第八阶段:从译语到源语的回译。怎么判断吃透、用活了一篇文章?给你报告的英文翻译,你能看着或听着英语把中文说得像胡主席做报告一样,工夫才算下到家了。" H1 G9 ]8 S1 w Z